...
在市农科所的田野上,弥漫着浓浓的哀伤。10月11日清晨,52岁的市农科所农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李成业做完田间观察记录后,突发疾病,倒在了一生挚爱的农业科研岗位上。
李成业是省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委员,省油菜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,省种子协会试验专家,因科研成就突出,曾获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丰收奖、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。市农科所党委书记、所长田焕福和记者说:“李老师的三级研究员职称刚刚通过评审,可他再也看不到了。”
“2024年10月10日,上午、下午的晚稻考种人员为唐巧玲、唐小玲。”去世前一天,李成业还在写田间日记。
进入10月份,市农科所的晚稻试验田开始收获测产,这是李成业一年中最忙碌的时间。
为保证测产准确,工人驾驶收割机在田间往返作业,李成业穿梭在田中,拿着竹竿分小区压边禾,力保颗粒皆收。收割、称重、去杂、水分测定,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,整个国庆假期连续加班,常常错过食堂开饭时间。
10月11日凌晨5时许,李成业像往常一样驾驶三轮车,前往田间察看水稻、油菜生长情况,忙碌了两个多小时后返回家中。“我有点不舒服,想休息一下。”李成业对妻子唐育玲说完最后一句线分,他因脑部大出血抢救无效离世。
“李老师是累死的。”与他共事14年的市农科所农作物栽培研究室副主任吴晓峰哽咽道。
市农科所有700多亩试验田,拥有水果、水稻、旱粮、油菜、蔬菜五大产业体系。从耕地、播种,到田间管理,再到成熟、收获,李成业年复一年在地里观察、记录。“长期风吹日晒,他的皮肤又黑又糙,看起来像个农民!”妻子唐育玲说。
每年水稻播种时,会引来小鸟啄食。李成业每天大清早就起床,大声吆喝,吹口哨,放鞭炮,驱赶小鸟。
西南侧的试验田地势高,渠道水无法直接送达,影响农作物的培育和监测。李成业便购买水泵,从河里抽水灌溉。为防意外,他常看水守水到半夜。
“农作物生长讲究时令,搞农业科研,最稀罕的就是时间,耽误不得。”李成业长期熬夜,办公室的灯是全所熄得最晚的。他还支起一张简易床,加班累了就直接休息,虽然家就在几十米外。
同事们整理李成业的文件柜时发现,里面堆着数十本写得满满当当的笔记。这是他无数个深夜写下的观察日记,详细记录着大豆、花生、油菜、水稻等作物的数量、叶色、主茎高、芽果总数、空果总数……几十个类别的数据,且都清楚地标注着时间和组数。
农科所承担全市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的选育、试验、示范、引进、推广,以及重大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、推广工作,任务十分繁重,而农作物栽培研究室是全所工作量最大的科室。
“年轻人,不要怕苦,不要怕累,不要怕出错,错了我担着!”李成业的话,让科室的年轻人心头暖暖的。
李成业原是学经贸专业的,1996年从零陵师专毕业分配到市农科所,他开始潜心专研农学,从会计变身农作物品种试验员,成为永州市首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。
李成业一直把袁隆平当作偶像,28年来,他在国家科技核心期刊《农药学学报》《作物研究》《中国稻米》《湖南农业科学》和中文核心期刊《杂交水稻》等发表论文30余篇。
为培育一个油菜新品种,李成业带领团队跑遍大半个中国,收集上百个品种,历经数百次实验、几千次组合、上万次观察记载。李成业特地给这个品种取名“团结618”。
油菜考种,繁琐而严谨。李成业手把手地教科室的年轻人,按照取样10株为一组,数出1000粒油菜籽进行仔细的检测,再区分清点壮籽、秕籽,粒粒准确,用专业仪器测出水分、重量等数据,数据要精确到0.001,并一一记录下来。一次检测需要选几百组,他们累得腰都直不起来。
苦心人,天不负。2019年,湖南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湘南试验站落户永州,李成业担任站长。这块招牌在业界含金量十足。
2020年5月,在油菜取样途中,李成业遭遇严重车祸,头盖骨被取出,装上钛合金钢板,住院治疗半年。吴晓峰对记者说:“我去医院看他,他连家人都记不清。我和他讲油菜,他对答如流。”
出院后,李成业身体大不如前,湘南试验站也“挪地”了。组织上关心他,多次推荐他去某农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,他再三拒绝:“所里好多科研项目我是负责人,走不开。”
2022年5月,湘南试验站又被“夺”了回来,吴晓峰当上站长。李成业比自己当站长还高兴。
20多年来,李成业带领大家争取了国家油菜区试、国家玉米生产试验、湖南省水稻区试与生产试验、湖南省大豆区试等一大批项目,得到国家、省里的多项科技奖。永州农业科学技术由过去的跟跑、并跑,进入领跑阶段。
李成业团队心心念念的“团结618”油菜品种,于今年1月获得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,下半年在全国适宜栽种区进行推广,已销售8万公斤种子,推广面积超40万亩。
他走后,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、省农业厅、湘西农科院的同行们不顾舟车劳顿前来吊唁,表达哀思……
2015年,在零陵区石山脚街道隆垦水稻种植合作社,李成业创办农民种植新技术培训班,开展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、农作物统防统治等培训。
2019年,李成业在合作社基地建立了25亩油菜试验田,同时对合作社的1000亩油菜无偿提供品种指导、技术服务。
这一处就是9年,李成业与当地农户、基地工人变成了无话不谈的老朋友。常常天还没亮,他的三轮车就出现在基地。尤其是出苗期、出薹期、成熟期,他蹲在地里一株一株地看,不停地测量、记录,一待就是一整天。
有一次,他发现油菜叶片状态不对,立即询问工人近期的管护操作。原来工人在施洒叶面肥前,未对喷雾器进行清理洗涤,而此前喷雾器装的是除草剂。李成业赶紧叫工人浇水,重新配比叶面肥,进行施洒补救。
今年1月22日,大雪漫天,李成业来到油菜示范基地,指导农户应对冰冻天气,并动手示范……
“这样的事数也数不清,李老师来基地,从不主动联系我,察觉缺陷直接处理。他把我们的基地当作自己的试验田在管。”回忆李成业的点点滴滴,谢许平难掩悲痛。
如今,隆垦水稻种植合作社已成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,拥有各种农机160多台、育秧大棚面积1万多平方米,种植水稻、油菜面积1万余亩,每年为当地百姓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。
在农科所的东山上,有一片由老化的柑橘地改造而成的高粱地,70亩再生高粱梯次成熟,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杆,诉说着丰收的喜悦。这是李成业带着团队今年种下的。
脚上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李成业用生命播撒希望,堪称基层农技人员的楷模。
李成业的可贵,在于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。李成业是一名研究员,却更像一位朴实的农民。从春耕到秋收、从育种到管理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他双脚始终没离开过泥土,培育和推广良种是他毕生奋斗的事业。在快节奏的当下,最难能可贵的便是坚持,是沉浸在自己最喜欢的行业、热爱的事业中。人生最幸福的事情,也莫过于活在自己的那份热爱里。因为热爱而迸发出的力量,不可估量。就像李成业对脚下土地的那份深情,对笃爱事业的心心念念,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。
李成业的可敬,在于对专业高峰锲而不舍的追求。李成业自学农学专业,从一名会计转岗到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,成为一名农作物品种试验工作专家。为了推广新技术、应用新品种,他与农民打成一片,如兄弟姐妹一般,更多时候,他亦师亦友,服务农民,为他们带来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先进的理念。28年间获得的荣誉,出版的专著和在中国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,是他对专业追求最好的诠释。“将论文写在大地上”是他最真实的写照。
李成业的可亲,在于映照时代发展变迁。强国必先强农,农强方能国强。粮食生产,凝聚着农民的辛勤汗水,也离不开以李成业为代表的广大农技人员,在广袤乡村无私奉献,在山野田间大显身手。如今,慢慢的变多的现代化新技术、新装备被大范围的应用,这是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民全面发展、农村全面进步的生动缩影,是“李成业们”与时代发展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、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永州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、更改或建立镜像!
投稿邮箱:新闻报料 监督反馈电话: 广告招商:常年法律顾问:湖南(人和人)永州律师事务所咨询
在市农科所的田野上,弥漫着浓浓的哀伤。10月11日清晨,52岁的市农科所农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李成业做完田间观察记录后,突发疾病,倒在了一生挚爱的农业科研岗位上。
李成业是省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委员,省油菜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,省种子协会试验专家,因科研成就突出,曾获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丰收奖、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。市农科所党委书记、所长田焕福和记者说:“李老师的三级研究员职称刚刚通过评审,可他再也看不到了。”
“2024年10月10日,上午、下午的晚稻考种人员为唐巧玲、唐小玲。”去世前一天,李成业还在写田间日记。
进入10月份,市农科所的晚稻试验田开始收获测产,这是李成业一年中最忙碌的时间。
为保证测产准确,工人驾驶收割机在田间往返作业,李成业穿梭在田中,拿着竹竿分小区压边禾,力保颗粒皆收。收割、称重、去杂、水分测定,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,整个国庆假期连续加班,常常错过食堂开饭时间。
10月11日凌晨5时许,李成业像往常一样驾驶三轮车,前往田间察看水稻、油菜生长情况,忙碌了两个多小时后返回家中。“我有点不舒服,想休息一下。”李成业对妻子唐育玲说完最后一句线分,他因脑部大出血抢救无效离世。
“李老师是累死的。”与他共事14年的市农科所农作物栽培研究室副主任吴晓峰哽咽道。
市农科所有700多亩试验田,拥有水果、水稻、旱粮、油菜、蔬菜五大产业体系。从耕地、播种,到田间管理,再到成熟、收获,李成业年复一年在地里观察、记录。“长期风吹日晒,他的皮肤又黑又糙,看起来像个农民!”妻子唐育玲说。
每年水稻播种时,会引来小鸟啄食。李成业每天大清早就起床,大声吆喝,吹口哨,放鞭炮,驱赶小鸟。
西南侧的试验田地势高,渠道水无法直接送达,影响农作物的培育和监测。李成业便购买水泵,从河里抽水灌溉。为防意外,他常看水守水到半夜。
“农作物生长讲究时令,搞农业科研,最稀罕的就是时间,耽误不得。”李成业长期熬夜,办公室的灯是全所熄得最晚的。他还支起一张简易床,加班累了就直接休息,虽然家就在几十米外。
同事们整理李成业的文件柜时发现,里面堆着数十本写得满满当当的笔记。这是他无数个深夜写下的观察日记,详细记录着大豆、花生、油菜、水稻等作物的数量、叶色、主茎高、芽果总数、空果总数……几十个类别的数据,且都清楚地标注着时间和组数。
农科所承担全市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的选育、试验、示范、引进、推广,以及重大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、推广工作,任务十分繁重,而农作物栽培研究室是全所工作量最大的科室。
“年轻人,不要怕苦,不要怕累,不要怕出错,错了我担着!”李成业的话,让科室的年轻人心头暖暖的。
李成业原是学经贸专业的,1996年从零陵师专毕业分配到市农科所,他开始潜心专研农学,从会计变身农作物品种试验员,成为永州市首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。
李成业一直把袁隆平当作偶像,28年来,他在国家科技核心期刊《农药学学报》《作物研究》《中国稻米》《湖南农业科学》和中文核心期刊《杂交水稻》等发表论文30余篇。
为培育一个油菜新品种,李成业带领团队跑遍大半个中国,收集上百个品种,历经数百次实验、几千次组合、上万次观察记载。李成业特地给这个品种取名“团结618”。
油菜考种,繁琐而严谨。李成业手把手地教科室的年轻人,按照取样10株为一组,数出1000粒油菜籽进行仔细的检测,再区分清点壮籽、秕籽,粒粒准确,用专业仪器测出水分、重量等数据,数据要精确到0.001,并一一记录下来。一次检测需要选几百组,他们累得腰都直不起来。
苦心人,天不负。2019年,湖南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湘南试验站落户永州,李成业担任站长。这块招牌在业界含金量十足。
2020年5月,在油菜取样途中,李成业遭遇严重车祸,头盖骨被取出,装上钛合金钢板,住院治疗半年。吴晓峰对记者说:“我去医院看他,他连家人都记不清。我和他讲油菜,他对答如流。”
出院后,李成业身体大不如前,湘南试验站也“挪地”了。组织上关心他,多次推荐他去某农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,他再三拒绝:“所里好多科研项目我是负责人,走不开。”
2022年5月,湘南试验站又被“夺”了回来,吴晓峰当上站长。李成业比自己当站长还高兴。
20多年来,李成业带领大家争取了国家油菜区试、国家玉米生产试验、湖南省水稻区试与生产试验、湖南省大豆区试等一大批项目,得到国家、省里的多项科技奖。永州农业科学技术由过去的跟跑、并跑,进入领跑阶段。
李成业团队心心念念的“团结618”油菜品种,于今年1月获得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,下半年在全国适宜栽种区进行推广,已销售8万公斤种子,推广面积超40万亩。
他走后,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、省农业厅、湘西农科院的同行们不顾舟车劳顿前来吊唁,表达哀思……
2015年,在零陵区石山脚街道隆垦水稻种植合作社,李成业创办农民种植新技术培训班,开展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、农作物统防统治等培训。
2019年,李成业在合作社基地建立了25亩油菜试验田,同时对合作社的1000亩油菜无偿提供品种指导、技术服务。
这一处就是9年,李成业与当地农户、基地工人变成了无话不谈的老朋友。常常天还没亮,他的三轮车就出现在基地。尤其是出苗期、出薹期、成熟期,他蹲在地里一株一株地看,不停地测量、记录,一待就是一整天。
有一次,他发现油菜叶片状态不对,立即询问工人近期的管护操作。原来工人在施洒叶面肥前,未对喷雾器进行清理洗涤,而此前喷雾器装的是除草剂。李成业赶紧叫工人浇水,重新配比叶面肥,进行施洒补救。
今年1月22日,大雪漫天,李成业来到油菜示范基地,指导农户应对冰冻天气,并动手示范……
“这样的事数也数不清,李老师来基地,从不主动联系我,察觉缺陷直接处理。他把我们的基地当作自己的试验田在管。”回忆李成业的点点滴滴,谢许平难掩悲痛。
如今,隆垦水稻种植合作社已成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,拥有各种农机160多台、育秧大棚面积1万多平方米,种植水稻、油菜面积1万余亩,每年为当地百姓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。
在农科所的东山上,有一片由老化的柑橘地改造而成的高粱地,70亩再生高粱梯次成熟,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杆,诉说着丰收的喜悦。这是李成业带着团队今年种下的。
脚上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李成业用生命播撒希望,堪称基层农技人员的楷模。
李成业的可贵,在于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。李成业是一名研究员,却更像一位朴实的农民。从春耕到秋收、从育种到管理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他双脚始终没离开过泥土,培育和推广良种是他毕生奋斗的事业。在快节奏的当下,最难能可贵的便是坚持,是沉浸在自己最喜欢的行业、热爱的事业中。人生最幸福的事情,也莫过于活在自己的那份热爱里。因为热爱而迸发出的力量,不可估量。就像李成业对脚下土地的那份深情,对笃爱事业的心心念念,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。
李成业的可敬,在于对专业高峰锲而不舍的追求。李成业自学农学专业,从一名会计转岗到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,成为一名农作物品种试验工作专家。为了推广新技术、应用新品种,他与农民打成一片,如兄弟姐妹一般,更多时候,他亦师亦友,服务农民,为他们带来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先进的理念。28年间获得的荣誉,出版的专著和在中国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,是他对专业追求最好的诠释。“将论文写在大地上”是他最真实的写照。
李成业的可亲,在于映照时代发展变迁。强国必先强农,农强方能国强。粮食生产,凝聚着农民的辛勤汗水,也离不开以李成业为代表的广大农技人员,在广袤乡村无私奉献,在山野田间大显身手。如今,慢慢的变多的现代化新技术、新装备被大范围的应用,这是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民全面发展、农村全面进步的生动缩影,是“李成业们”与时代发展的“双向奔赴”。